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各大发达国家的常态,市场甚至已经慢慢适应了这个政策。但是,却很少人能回忆起美元曾经就是一单位黄金的代名词,各国货币当时也是在金本位之下的固定汇率进行兑换的。世界到底是如何走上浮动汇率制的不归路的?路的尽头又是怎样可怕的结果?
很久很久以前……
在1933年以前,“美元”一词就是指重量为23.22格令的一单位黄金,而1盎司等于480格令,所以1美元也就是0.048盎司黄金。反过来说,1盎司黄金就是20.67美元。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曾称:
“在纯粹的自由市场中,没有人会印发美元,因为根本没有美元这一概念;有的只是小麦、汽车、黄金等诸如此类的商品。”
在自由市场当中,货币之间的汇率不会变化。例如,如果英镑代表0.25盎司黄金,而美元代表0.05盎司黄金,那么1英镑就可以兑换5美元。为什么出现这一汇率?因为0.25盎司黄金是0.05盎司的5倍。也就是说,两种货币是根据各自对应的黄金重量比率进行兑换的,这就意味着汇率是固定的。
但是,随着纸币本位制度的实施,美元、英镑、法郎等货币就与黄金分割了开来,纸币有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市场也逐渐接受以这些货币给黄金标价。到了浮动汇率制引入时,这一切就变得更加荒谬了。
灾难始于浮动汇率制
我们都知道,1美元就是10美分,这个比率是固定的。浮动汇率制的荒谬程度不亚于美元与美分的对等关系出现浮动。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在何时出现?这还得从1944年至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度说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不过,只有外国政府和央行能够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二战后,美国央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金市的价格,金价从1970年1月的35美元/盎司暴涨至1971年8月的43美元/盎司,涨幅几近23%。
这一差价产生了巨大的收益空间,一些欧洲央行便用美元从美国央行处兑换黄金。由于美国没有足够的黄金支撑大量印发的美元,美元在1971年8月开始与黄金脱钩。为了挽救破产系统,央行政策制定者采取了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建议——浮动汇率制。
最终下场是货币体系的崩溃
罗斯巴德曾指出,固定汇率制的优点之一是央行可以对国家通胀率进行监控;而浮动汇率制的情况就复杂多了,虽然它可以防止因货币价值变动而引发的突发性货币危机,但也阻碍了这些危机发挥抑制国内通胀的作用。
由此可看出浮动汇率制的荒谬之处:央行印钞再无限制。现在,各大央行都会通过协调政策同步印钞,尽可能使汇率保持稳定。很明显,在此过程中,这种政策会使得货币贬值越来越严重,民众越来越贫穷,因为并没有实际的财富增长来支撑消费。
更严重的是,在此框架下,如果一个国家为己之利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贬值本国货币,其他国家也很有可能紧随其后。结果就是出现了竞争性贬值,它不但会摧毁市场经济,还会将世界推进危机的漩涡。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在《人类行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
“在市场普遍接受了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各国就会进行恶性竞争贬值。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国家货币体系都将崩溃。”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