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avatar
媒体认证
· 阅读量 844

宏观和微观打架,数据和直觉矛盾,这是观察中国经济经常遇见的一个问题,那此时应该相信哪一个呢?从个人经验来看,多数人做决策时候看数据宏观,私下讨论时以微观和直觉为主,前者对应理性,后者对应感性。

 

那什么才是中国经济的真相呢?

 

我们先看一组宏观经济数据:

 

反应经济总量的GDP增幅: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GDP特别增长6.9%,好于前值6.8%,连续第二个月回升。此前曾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6.7%。趋势图看,有暂时企稳回升态势。

 

反应经济结构的三产对GDP 的贡献率变化: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变,从90年代初到2015年,第三产业彻底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消费大国。

 

在工业国家时代,我们最关心的经济数据,是工业增加值,投资规模等。在消费时代,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数据,参考美国经验,是就业,收入和零售销售数据,但我们的多数分析师们并没有转变过来。

 

看下中国当前的就业收入和消费情况:

 

每年新增就业累计稳定在1200万以上。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2008年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从2008年的15781 元增至33616元,增涨113%。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大家记得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收入倍增计划吗?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通货膨胀 、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受到很多经济学家反对,认为此举将加重通胀压力。一般日本民众也认为,他们收入“倍增”的效用将被通胀抵消。然而,这一场消费者革命成了日本

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日本至1968年就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两倍,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中国虽然没有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的口号,但我们的的确确做到了。当然我们也出现了当初日本的一些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更棘手的新问题。但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最重要的。

 

股市对此作出的了真实的反映。以贵州茅台,恒瑞医药为代表的消费股在2008年股灾后,开始迅速大市表现,并已经远远高于2007年上证指数6124点时的水平。这是股市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做出的反映。

 

食品饮料股比2007年高点高出50%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医药股相比2007年高点已经翻倍。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相比之下,钢铁类股票目前水平仅是2007年高点的约1/3。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所以,我们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可能对应的不一定是经济增长,也可能是经济结构变化。

 

房地产市场  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谈中国经济,不能不谈房地产市场。如今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和2007年股市的热度可以媲美。只是股市可以随便买,还是一个股票全国一个价,房地产市场却没这么简单,不同级别的城市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来看看中国100个城市近七年的整体房价走势。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从2010年6月的9042元/平米增长至2017年1月的13105元,涨幅45%,这明显低于期间GDP增幅和人均收入增幅。但自2016年初来的房价涨幅明显超越GDP和收入增长,尤其是部分一二线城市,更是涨幅超过30%。当然实际上大家感觉的是很多热点城市,比如南京,厦门等,涨幅超过一倍不止。

 

大城市惊人的涨幅,以及这些城市全民抢房的盛况,引发各级地方政府一波又一波的以限购和限贷为主要措施的调控打压,今年来有些城市甚至出台“限售”措施来大家投机性买房。

 

对于政策调控,大家都提到的是房价越调越涨,但却没有看到每次调控,给多数平民老百姓带来的购房机会(这当然也给投机者带来了机会),当然有的人把握了,有的人没有,笔者自己也是“事后诸葛亮”。在趋势面前,政府政策当然只是延缓房价的上升势头,但很多人却期待房价大跌,这也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想法。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相信政策调控能打压房价了,因此抢房潮在一片调控中继续上演。但这没有关系,政府还可以限价。价格平稳,成交量上涨,这不正是政府期待的效果吗?

 

谈房地产泡沫,我们喜欢拿来对比的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行情。但实际上,日本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房产泡沫,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更有可比性。

 

日本在二战后经过20多年休养生息,经济迅速恢复,到50年代下半期,也面临转型,此后的“收入倍增”计划带动日本经济实力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房价也开始飙升。

 

1955-1974年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日本这轮房价上涨背景和中国更像。城市化高速发展,日本战后出生率大幅增长,这批出生的人在60年代和70年代成为消费主力军。

 

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是关键

 

日本当时化解泡沫,实施的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实施的“供给侧改革”。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减量经营”,同时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中国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和当年日本的措施也大同小异。

 

所以,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或许事关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化解地产泡沫,并实现新的增长。有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成功经验,我们或许可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经济保持一份乐观。

 

这份乐观也并非全无证据。

 

中国经济正在出现的一个可喜变化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增速。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5个百分点。

 

“十二五计划”(2010年—2015年)”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7.8%。在“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8%,相比2010年翻倍。“十三五”期末,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15%。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并在更广泛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现了索尼,松下,丰田等世界级工业企业巨头,中国目前也有以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大疆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正在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债务和货币问题背后是效率问题

 

与经济增长和转型伴随是中国债务问题。中国债务目前已经达到GDP的240%,只比日本1991年“失去的十年”开始前水平略低,远超2007-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夕。债务中,其中企业债务占比超过一半。而居民和政府债务占比较低。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如此沉重的债务,将大幅吞噬企业创造的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为了避免债务对经济形成冲击,央行又必须维持低利率,但这又造成资产泡沫和带来更多的债务。不降低中国债务,尤其是企业债务水平,中国经济转型将困难重重,而且随时会有“雪崩”危险。

 

如果债务增速快于经济和收入增速,借新债还旧债,成为必然,从而实现债务的自动滚雪球效应,而托底的无疑就是货币增发。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和中国总债务一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M2增长线的斜率开始加大,到2017年3月份已经达到160万亿,是第一季度GDP总额18万亿的近9倍。而2008年底该比例仅为5.4倍。大量发行的货币被债务吞噬,而这些债务隐藏在房地产市场,大量低效国企中,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

 

经济增长伴随债务,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一样,只是多少问题,但中国经济最可怕的问题可能是生产率增速的下滑,这也是债务和货币问题的根源。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变 而你却只是盯着房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衡量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上一轮中国劳动生产率增幅下降是90年代,当时中央政府主要政策是国企改革,实质上就是私有化,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下岗,但最终为本世纪初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本轮劳动生产率下降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但可惜政府并没有实施带来阵痛的改革,而是采取刺激性政策来应对,导致债务和货币急剧膨胀,虽然稳定了经济,但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成败重要衡量指标无疑是能否再次提升经济生产效率,只有效率提升,才能消化债务增长带来的冲击。希望改革者能有朱镕基当年的魄力。

 

说到这里,有个事件大家做个对比:

 

今年4月份习近平在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后,说“中美有一千个理由搞好关系,没有一个理由搞坏关系”。

 

1999年5月,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但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WTO扫清障碍。

 

我们有理由期待中美投资协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达成,该协定将成为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

 

微观,大家可能太多关注不愉快的一面


前面说了这么多宏观,下面谈谈微观。

 

当一个人健康的时候,就算最喜欢会发微信朋友圈的人,也不会每天在朋友圈向大家宣告自己很健康,但如果生病了,一般来说肯定会发一条信息来吸引朋友注意。

 

经济生活中也是这样,大家平时留意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消息。如果哪天肯德基的汉堡涨了2块,肯定会是新闻,某个看新闻的人感叹一声“哎,日子没法活了,肯德基都涨价了”,但他忘记了肯德基可能已经5年没涨价了,而这五年里他的收入可能增长了一倍。

 

所以大家看到每次政府公布消费者物价指数只增长2%时,就会说统计局肯定是在操纵数据,但生活中物价有涨有跌,但降价给消费者带来的观感明显不如涨价来的深刻,人总是对痛苦的事情更会有感觉,更会引起注意,这也是很多惊悚性文章广受关注的原因吧。但要正确看到问题,必须超越感觉。

 

当然所有带来愉悦或者不愉悦的微观感觉都是真实的。但借用我朋友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微观真实,未必是宏观真实。(来源:金汇财经)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