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9、6.38、6.37…… 市场睁大了眼睛,人民币汇率近期 " 升升 " 不息寓意何在?
这种强势打开了市场的想象空间:两日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逾 300 亿,创新高的人民币汇率亦带动 A 股反攻?汇率有没有 " 地板 "?" 整体大牛市不太现实,只有结构性机会,但外资连续大幅净买入,本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尤其对于定价权掌握在外资手中的核心资产。"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
5 月 27 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岸人民币(CNY)、离岸人民币(CNH) 分 别 报 6.4030、6.3840、6.3730。当天,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者板指分别收报 3608.85 ( +0.43% ) 、14897.19 ( +0.70% ) 、3226.11 ( +0.92% ) 。
上周(5 月 19 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公开表态,要承认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中国中央银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是由全球所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偏好、预期和交易决定的。这是否标志着人民币长期升值空间逐步打开?
果真如此么?一周之内,央行、金融委罕见齐发声;包括 27 日召开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亦明确表示,未来,影响汇率的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很多,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
会议指出,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要避免被预测结论误导。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应当长期坚持。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这是向市场释放一个政策信号:即汇率维稳政策没有变,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会变,释放官方信号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
但有人还是品出了信号。" 我觉得其实央行不设点位,换言之,既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地板;其对升值容忍度肯定是打开的;试图用弹性来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 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说,近期人民币走强主要是美元走弱。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也认为,决策层可能容忍人民币汇率上升以化解外部冲击。他告诉经济观察报,有鉴于人民币升值所具有的抗通胀、解放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等正面意义,建议对人民币升值保持容忍的态度,提高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承受力。
还记得近两年前的 " 破 7" 吗?曾经纠结四年的 " 天花板 " 破了," 地板 6" 能破吗?而 " 地板 " 之破与否蕴含进一步的汇改潜台词。
一
官方频频强调人民币的双向波动,但人们当下看到的是市场力量下之单边走向。
" 近期人民币升值有三个主导因素: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相对收益较高,市场风险偏好上升。"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告诉经济观察报,她认为,2020/10 逆周期因子淡出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中间价对即期汇率的锚定效应增强,美元指数对中间价影响亦有所上升。
缘何升值?这在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看来,原因是欧洲疫苗相对美国疫苗接种提速,欧元强劲反弹带来美元走弱,根据定价机制,人民币自然升值,可以说是跟随市场的被动响应。
管清友分析,4 月以来人民币重回强势,既有基本面的支撑,也有情绪上的驱动,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美元相对弱势、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美关系平稳、市场情绪催化。
管涛亦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不论涨和跌,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美元指数的反向变化,即美元指数涨人民币跌,美元指数跌人民币涨。而且当汇率双向波动、汇率预期分化的时候,外汇供求就趋于基本平衡,比如 4 月份,虽然贸易还是有 400 多亿的顺差,但是整个结售汇的顺差就只有 20 多亿,外汇供求基本就平衡了,市场就不会去赌单边。
而外媒报道称,中国国有大行周二午后在市场购买美元,以阻止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过快升破 6.4 元这一重要心理关口。即在离岸 CNH 突破 6.4 关口后,国有银行迅速在在岸市场出手以缓和人民币升势。有观点表示 " 升值过快可能导致外循环熄火 "。
但也有资深人士解释,现阶段,世界需要中国的产品,升值不会影响出口,影响的只是部分出口企业的利润。
因此,目前的人民币就这样顺势而升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告诉经济观察报,此轮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还是美元指数的回落,但人民币短期内显著上升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强,突破 6.1162(2015 年 8 月 10 日)的 811 汇改高点(汇改后,一次性贬值 1.86% 至 6.2298)可能性短期内也不是很大。
谢亚轩表示,短期来说,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关键点位 6.0,不要有心理障碍。在打破 " 天花板 "(汇率破 7.0)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顺势打破 " 地板 "(汇率破 6.0)。这样,人民币汇率从固定汇率中有序 " 退出 ",向浮动汇率又前进了一大步。另外,美元仍可能回落,决策层做好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中长期准备的对策之一,可能是淡化对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的关注而更为重视实际有效汇率。
如果观察央行在人民币破 7 时的表态,会发现其实话中有话。
如果将 2019 年 8 月 5 日的人民币破 7 视为一次价格闯关,其历史意义可能不逊于汇改。当时,中国央行解释: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突破了 7 元,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继续保持稳定和强势,这是市场供求和国际汇市波动的反映。
今天,央行仍强调:人民银行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
而 27 日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工作会议亦表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看到这,有人说 " 这是继续暗示升值 "!诚如,自上周央行相关人士发声以来,人民币强势不减。但该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又警示 " 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 "。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亦明确,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管清友认为,现在和之前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催化因素——监管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是下调风险准备金,不希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现在是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以应对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逻辑正在变化。
21 日的金稳委会议亦表示,要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胀,加强预期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做好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 现阶段,决策层就是想要用升值减缓通胀;" 一位市场人士如此认为," 主动升值,为了对抗输入型通胀。但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或者说就算会有作用,也不大、且是暂时的。因为,更高的通胀还在后面。"
不过,人民币升值能对抗 " 输入性通胀 " 么 ?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已起到了可观的抵抗 " 输入性通胀 " 的作用。据估算,截至今年 4 月,人民币升值大约压低中国 PPI 同比 2.4 个百分点 ( 4 月 PPI 同比为 6.8% ) ,5~7 月或将压低超过 3 个百分点。
就微观实体而言,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近期,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新冠疫情开始持续恶化,导致当地工厂停工、跨国人员流动陷入停顿。同时,各国来往印度与越南的政策开始收紧,这将导致跨国旅行受限,预计商业活动无法正常运行。" 我们认为,此轮印度以及越南的疫情爆发对中国的出口和人民币汇率有正面影响,而且这一影响可能持续至明年。" 他说,表面看来,其他国家的疫情会导致部分订单转移到中国,因此利好中国出口。但是如果仅仅考虑订单转移,他国疫情对中国出口和人民币的影响将是短期的,疫情的深层次影响应该从产业链转移的角度来理解,而这一方面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二
官方口径的双向波动也好,市场眼中的单向走势也罢,各有各的汇率聚焦点;前者定位的中长期、是拉长时间线的未来;后者看的是当下,是当月、是当周当天的汇率走势。
而就媒体报道的 " 央行官员:建议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 " 来说,张瑜认为,该观点并不完全代表央行官方态度,其全文强调的也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形成机制的一些开放性思考,若仅关注到 " 人民币中长期将升值 " 显然断章取义了。
如果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考虑呢?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4 月份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 1.95%,相比 3 月份的 2.49% 下降 0.54%,支付金额比 3 月份减少 30.49%,排名也由世界第五降至第六。如果除去欧元区内的支付,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仅为 1.21%,排名世界第七位。
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仍然排名前四,国际支付份额为别为 39.77%、36.32%、6.00% 和 3.45%,加元以 2.21% 的占比反超人民币排到了第五位。
这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当然,该报告数据统计口径是否全面亦有待商榷;其未统计人民币国内交易结算部分,以及通过跨境人民币清算系统(CIPS)和中国商业银行内系统进行跨境结算的部分。
鄂志寰表示,从历史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波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升值期有利于推动国际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换言之,汇率升值通道或更有助国际化进程。
但管涛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在他看来,本币汇率升值,汇率升不升值不应该成为该币种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反倒是升值预期驱动的本币国际化难以持续,容易滋生汇率超调或资产泡沫——日元国际化就是前车之鉴。
如果回到汇率 " 地板 6" 会不会破的问题上,或者说,升值是否有点位控制?不担心出口吗?张瑜认为,大概率当下不设点位,可能触发央行预期指引的因素或是交易惯性,即市场有超调,汇率波动超过了合理的被动响应范围。
在她看来,当下的汇率可谓清洁浮动。因为,从 2020 年 10 月逆周期因子宣布 " 暂停 " 以来,其计算的日度逆周期因子基本是 ±30-40bps 内浮动,可以说汇率波动是非常清洁了,几乎不存在任何干预。
这其实是关乎中国经济怕不怕 " 升 " 的考量,近两年前,曾经的价格禁忌关口 "7" 破就破了。2019 年 8 月 5 日,CNH、CNY 对美元汇率双双破 7。当时时点的历史坐标是:美联储十年首次降息 + 关税加征 + 金融大开放。现在则是:美联储何时紧缩加息 + 全球通胀预期上升 + 人民币国际化新周期。
人民币国际化新周期是指,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与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 "。
回望汇改历程,如果说 2005 年 7 月 21 日的汇改是 " 害怕升值 ",彼时的汇改是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调整;那么,"811" 汇改则有 " 害怕贬值 " 之意。或许曾经,决策层与中国实体经济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有限;现在呢?
深圳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认为,目前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容忍度肯定会增强,特别是近期需要进口的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冲效应。
不过," 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会增强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所以肯定也会有控制底线,不会完全放任不管,央行实施的是有控制的浮动汇率制。" 王永利表示。
反观停止常态干预 7 个月的央行之近期表态,若其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度上升时依然不出手,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会说," 中国在 2021 年实现了汇率浮动。" 但也有人认为,对于汇率的浮动定义不必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目前是有管理的浮动,距完全自由浮动、市场出清或有时日。
" 天花板 " 破就破了," 地板 " 破与否,短期内能否见分晓?二者之间不只是隔着一个央行、市场力量与预期管理,可能还有汇改,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共识等关键词。
作者:郭晨琦,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