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avatar
· 阅读量 18,961

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乔治·索罗斯,狙击英镑而一战成名的“金融大鳄”,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他好像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1992年9月,通过做空英镑而净赚10亿美元,被称为“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历经几次动荡和危机,以自己成功的预测和业绩,独一无二的投资风格著称于世。他称投机为哲学,用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诠释着“反身性原理”。我也曾反复拜读,但总没明白他在说什么。佛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浅显的文字下面,是一种对人生宇宙思考的高度。重温他狙击英镑的成名作,就是想无限的靠近大师,试着用大师的心灵之应来重读市场。

一、狙击英镑之起因:隐藏在联系汇率机制下的危机

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索罗斯认为:“繁荣是长期的、逐渐加速的,而萧条是突发的并且往往是灾难性的。”索罗斯的投机秘决是卖空,四场经典战役分别为:英镑危机,净赚10亿;泰铢沦陷,入账百亿;闪袭香港,惨遭失败;做空日元,狂赚10亿。索罗斯奉行的哲学是“永远不要靠市场走高获利”从索罗斯1993年9月29日的一篇演讲稿《欧洲解体之展望》来看,从欧洲联系汇率机制建立的那天起,索罗斯就以其敏锐的嗅觉,闻到了危机的味道。

联系汇率制(简称:联汇)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即将本币与某特定外币的汇率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既定兑换比例,使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的货币制度。虽然能稳定币值,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联系汇率制被认为在金融危机到来时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经济危机的持续动荡中放弃了联系汇率制,大幅下调了官方汇率,并引进了双重汇率制。

第二,中央银行采用联系汇率制,无法发挥最终贷款人的作用,不能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也不能直接融资来支援陷入问题的商业银行,实际上把货币政策的决策权让给了所联系货币的管理当局。

第三,在联系德国马克的情况下,经济马克化,中央银行损失本币发行、本币需求增长和本币存量利息这三项铸币税收入。

二、狙击英镑之庙算:道、天、地、将、法

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英国从加入欧盟那天起,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因为这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从人民和国家利益出发的正确决策。1990年11月,撒切尔夫人被党内议员逼宫辞去首相职务。这场当时让人错愕不已的政治地震的起因,就是保守党内对英国与欧洲未来关系的不同路线的斗争。扳倒撒切尔夫人是给阻挡英国全面融入欧盟的政治力量的一个“下马威”,从此以后再无政客明目张胆主张英国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撒切尔夫人既定的欧洲政策被扭转了。撒切尔夫人的欧洲政策 并不是孤立于欧洲,而是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并影响欧洲事务的策略,跟亲欧派通过消解自身来“融入”欧洲的策略完全不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国家最大的风险敞口就是内部的矛盾与争斗。

二曰天。1992年德国与英国经济的冰火两重天,使经济“马克化”的英国面临内忧外患。索罗斯选择此时出手,体现了对天时的精准把握。战后英国和意大利经济低迷,失业率不断攀升。他们需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企业借款成本,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德国经济却出现了快速增长,引发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德国央行迅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国债回购协议利率提高到9.7%,以抑制通货膨胀。这样,德国的经济和欧共体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相比而言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对称冲击”。经济周期的不对称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方向也产生不对称性:德国需要提高利率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英国和其他国家则需要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和英国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调整利率,则欧洲货币体系所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就将难以维持。英国向德国提出了降低德国利率的要求。但是,德国央行出于强烈的抑制通胀的意图,非但没有降低利率,反而将贴现率在7月份提高至8.75%的水平。德国的这一举动释放了其不会为了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而放弃高利率政策治理通胀的行动。

三曰地。9月12日,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低下限。虽然意大利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缓和局势。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里拉贬值的效果也仅仅维持了3天而再现抛售狂潮,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大利政府意识到在汹涌的市场浪潮面前,手里的外汇储备耗尽也无法改变局势,只得遗憾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意大利里拉的失守,使空头们占据了有利地势,全世界人民已经相信,欧洲软货币国家的贬值已经不可阻挡,空头已呈一呼百应之势。

四曰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指智谋、谋略,将而无谋,兵之大忌,故排首位。就在各路空头磨刀霍霍,四处筹集资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以梅杰为首的英国政府却干了一件其蠢无比的事。为了恐吓空头,他们宣布将向银行借入140亿美元用来捍卫英镑。之所以说他们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打仗的时候,哪有把自己的弹药量告诉对手的道理?这不是告诉投机者该准备多少钱吗?其次是这钱也实在太少了,在外汇市场上140亿够干啥?其实在这个消息公布的时候,英国央行就已经注定失败了。而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听说此事后,更加坚定了其必胜的信心。正如事后索罗斯所说:我不过是在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上下注而已。

五曰法。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与战国时的合纵之策异曲同工。但天生的弱点在于各联盟国能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不断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等到外汇市场风暴骤起,才亡羊补牢,宣布将其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欧盟内各国的经济溢出效应只会更加明显,即一国所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由此,各国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才会促进联盟经济的发展,而各行其是,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

三、狙击英镑之复盘:索罗斯入场、加仓、出货作战图

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一)敌情监测阶段。

8月26日上午,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发表电视讲话,再三强调英镑不会贬值,欧洲不会离开欧洲货币体系。“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屈者,退也。”拉蒙特此举无疑是为了稳定人心,索罗斯却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解读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并推测英国政府已是外强中干。就在拉蒙特发表讲话的同时,英格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动用3亿外汇储备买进英镑,抛出德国马克,但收效甚微。

9月3日,拉蒙特对外宣布,政府已计划向国际银行错款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来保卫英镑,虽然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面对强大的国际“金融大鳄”们,却无异于螳臂当车。

    (二)短兵相接阶段。

    9月11日,德国央行行长史莱辛格在《华尔街日报》专访中表示德国决不会降低利率,只能让一些欧洲货币重新定值,才能使欧洲货币政策稳定下来。史莱辛格的讲话无疑给索罗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推断一次千载难逢的货币投机时机已经到来,于是投入20亿建立初步仓位。

 9月14日,为了应对危机,德国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按照刻舟求剑的思路来看,德国肯降息,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呢?答曰:此一时,彼一时是也。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力未成之际,德国降息有可能打消疑虑;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力初成之际,德国降息有可能舒缓疑虑;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力大成之际,德国降息只可能引发“黔驴技穷”的猜想。这期间索罗斯逐步加仓。

9月15日,英镑汇率一路下滑,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达到了1:2.7836,接近1:2.778的最低限。索罗斯认为价格不断下跌,已突破了多空临界点,展现了步步远离均衡的走势轨迹,于是将仓位加满至100亿。

(三)决一死战阶段。

9月16日早晨,拉蒙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由10%提高到12%。仅仅几小时后,拉蒙再次宣布英镑利率在12%的基础上再提高3个百分点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这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此时市场信心已经动摇,英格兰银行方寸大乱显然成了投机客的兴奋剂,他们开始更加疯狂的抛售英镑。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跌至2.64.

9月16日晚上,英格兰银行已黔驴技穷,拉蒙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英镑自由浮动,并将银行利率降低3个百分点至12%。消息一出,英镑更是一路狂跌。“故兵贵胜,不贵久”。在价格快速向下运动过程中,索罗斯果断出仓,斩获10亿美元利润。

四、狙击英镑之存疑:离真相还有多远

    一疑:危机的最大受益人是索罗斯么?

    英镑纳入欧元区的影响,超乎大部分人的想象。国际大宗商品的一半定价权将从英镑计价转变为欧元计价。欧元诞生之日,就是大宗商品定价、国际清算和外汇储备等多领域全面发起阵地争夺战之时。

更重要的是,一旦英国加入欧元区,货币政策将不再由英国人自己说了算,美国还能维持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强大影响力么?进而,美国还能通过英国棋子影响欧洲的内政外交么?

福尔摩斯告诉我们,当一个案件发生后,最大的嫌疑人通常是最大的受益人。英镑危机的最大受益人是索罗斯么?在我看来,索罗斯装进口袋的利润不过区区10亿美元。美国政府却将地缘政治及国际金融权势领域的好处纳入囊中,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和看得见的10亿美元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因为他们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或者购买。

二疑:英镑下跌趋势形成,索罗斯为何没有顺着趋势继续持仓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们知道英镑之后继续下跌到93年二月,跌幅达30%,索罗斯为什么不留底仓,或者逐步获利出场,而是选择了大跌后的第二天离场,这可相当于古代攻下城池,在城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撤退了,散户都懂的套路相信索罗斯不会不懂。一种解释是索罗斯只是马前卒,完成狙击英镑的使命后,拿到利润就获利离场了,这种说法偏阴谋论。此外索罗斯当时第一次跟主权国家交手不会紧张到马上落袋为安吧,毕竟英格兰银行打光了子弹而且举了白旗,真这么怂也不会去锤英国央行了。借款到期也不是理由,所以出货时机这点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留给读者去思考。我们用网上找到的这张图来感受一下英镑这波大跌。

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三疑:德国央行为何自始至终不出手帮助英国?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有两个法则作为支撑,一个是羊群众效应,就是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市场价格走势;另一个是丛林法则,就是自然界的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念的丛林法则,同样适用于治国。一个国家只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才能抵御各类外来风险侵袭。等待别国施救,往往都会是饮鸩止渴之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能解决问题,往往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德国央行在关键时刻选择自保,既是人性使然,也是国家利益至上,我认为无可厚非。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反思,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指责德国央行的行为。

    五、狙击英镑之启示:如何把握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走势

第一,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权衡。

香港在1983年开始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该制度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基础。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一个经济体的货币自主权、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必须舍弃一个,三者不能兼得。香港放弃了货币自主权,请问牺牲了谁的利益呢?细思极恐,话题敏感这里不表。所以海南无法取代香港,中国的任何城市都取代不了香港,香港是中国的避税天堂,向全世界富人开放,吸纳他们的投资和财富。联系汇率其实也是为富人天堂属性服务的,这盘棋太大,叹为观止。不过就目前而言,香港要保持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地位,联系汇率制度仍然是最佳选择。这也就是为何香港当局反复表态,“没有必要和意愿改变目前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货币稳定的基石,不打算改变”。

    第二,香港已对联系汇率制度的缺陷未雨绸缪。从外汇储备量看,香港有近3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高达113%,在全球都处于高位,不仅高于主要经济体(中国大陆为GDP的38%),也明显高于储备高的小型经济体新加坡(85%)。香港应该完全有能力捍卫联系汇率制。从基本面角度看,2015年香港GDP增速为约2.4%,尽管较2013年有所下滑,但仍处于香港2012年以来的合理波动区间。同时,香港就业仍为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下半年失业率仅为3.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2015年尽管港股大幅下跌30%,但是跌幅远远小于1998年的60%。从基本面出发,港币大幅贬值、打破联系汇率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三,联系汇率制度下的美元对港币汇率波动区间带来的交易机会。联系汇率制度规定,港元兑美元的兑换汇率为7.80港元兑1美元。香港金管局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时,从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则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

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这是一张港币2020年3月27日的美元兑港币周线汇率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港币的价格已经触及了7.75,到了香港政府干预贬值的边界,没有政府会因为本币升值而放弃联系汇率,相信未来香港也会跟随美联储降息,并进一步释放宽松货币政策。美港的回调乃至反转已成必然,这波机会只需要考虑利息支出的代价,属于比较好的交易机会。

最新2021年9月1日的港币走势,重新审视唏嘘不已。

从交易者角度重温索罗斯狙击英镑

 

该文章已获得创作者基础奖励金:300FCOIN (可提现),更多创作者详情请点击 创作者计划 >>了解吧!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今日话题
共 300 FCOIN赞赏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