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老先生在评价中国古代士阶层的时候用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总结“具有强烈的人间性”,“人间性”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实用理性主义的外在表现,以实用目的出发,看到一件事情的第一想法是有什么用、能不能改造它。而古代士阶层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官、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知识的态度则是用以改造人们的生活,对于生活没有帮助的知识不需要了解。这一点深深体现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史记》中记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有关,生产力大幅增加使财富快速累积,随着周王朝的衰败,传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传统分封制也随之衰败,宗法制被破坏,士阶层不再依附于土地开始流动。大量士阶级从贵族阶层跌落,所以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贵族阶层——仕。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按照儒家的态度:我们所学所识皆是为了做一个好人,如果已经是好人了,自然就不需要学习了。development(发展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到他的一生,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道:“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an”。 一个文明早期的思想发展也会深刻影响到后世,例如传统希腊文化就以“自由”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同轴心时期的春秋战国则是做官。这也反映了为什么后世中国人更倾向于被管理,因为“官为尊贵”的态度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文化的底层构成中,所有的文化发展都是透过这个基本观念而发展。国外的公务员是纳税人花钱雇佣的仆人、管家,中国的公务员是高薪聘请的领导,区别不可一概而论。
孔孟学派的“仁”和“义”是反义词,仁指的是人与人物种之间的绝对平等,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关爱;义则是指的社会阶级,人与人之间有尊卑贵贱的礼仪。仁在义前,指仁高于义,孔子一向认为我们不尊重身份地位高的人,而是尊重那种“好人”,对于不好但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推翻他们。这一观念为汉以后的统治者不喜,朱元璋曾经对这类似的儒家观念不喜,推翻孟子的圣贤像,把孟子中相关观点都删去出了一本孟子选集,但最后还是不敢得罪天下读书人,放弃了所有的针对措施。
为什么提这一段,在看本届诺奖颁奖的时候,Vivian跟我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讲解诺奖的一位学者说中国之所以少有诺奖是因为这个奖项大多给个人或者团队,中国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集体研究,所以诺奖不多,这不证明中国的科研实力弱,而是与诺奖规则不符。这句话可真膈应人。屠呦呦发现青篙素以后,中医界认为屠呦呦应该把这个奖送给全中国的中医,屠呦呦不搭理他们,他们就联名致信诺奖委员会要求撤回屠呦呦的诺奖。
看起来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归属问题,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的一些学阀科学院极其推崇官僚主义,并且有排资论辈的好习惯,除非是特别大的关系,名额早就定好了。经由该制度推上去的人为了不被挤出圈子,做的努力不是提高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而是打压那些真正有为的天才。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对于靠资历进场的人,最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他们的价值就在于资历。把资历作为环境的主旋律显然是必要条件,不仅是为了不被挤下去,还有营造舒适环境的需要,这也是生存必要的条件之一。另一个好方法,就是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19年某位本科外语系学生吐槽某本书的译者水平不行,是机翻。后查证该译者只是挂名,实际的译者是他的研究生学生,该学生被分派了大量分外工作,一本书的翻译只给几百元。挂名的译者是学阀成员,直接找到吐槽学生的学校要求开除该学生。这就是学阀的现状,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还需要榨取有能力者的成果。所以看到屠呦呦获得诺奖时,中医领域的权威们都坐不住了,屠呦呦地位到了自己之上,这是破坏秩序,是不允许的。屠呦呦拒绝了两院院士,表示不屑于学阀。这一拒绝掀起了惊心动魄的波澜,在学阀大佬的默许下,学阀体系对内试图在网上、政治上限制屠呦呦的影响力,对外则要求撤回对屠呦呦成果的认可。他们觉得屠呦呦应当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什么时候有志于研究的人维护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傲慢?
2021年诺奖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的贡献。
化学目前广泛运用于材料科学、生理医学等领域。无数年的进化使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相当完善精密的构造,人类研究者们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一直不断研究和总结着这个世界的规律。化学就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化学家们不仅设计合成了众多从未在自然界中诞生过的分子,还致力于研究这个精密世界中的产物。相较于自然界制造分子的能力,最出色的化学家也仅仅停留在粗糙使用工具的时代,制造出的分子也粗糙不堪。而化学家们用来分离自然形成的分子时往往很难精准分理出想要的东西,大量不必要的副产品一起出现。而2021年诺奖化学奖则把工具更加精致和准确了,将分子结构搭建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化学构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分子可以形成,就像我们的手一样,互为镜像。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其中一个镜像,尤其是生产药品的时候。而有机催化这一概念提出,为分子构造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传统的化学反应中,倾向于“手性合一”的材料以达到想要的结果,而List和MacMilan则从“手性合一”的催化剂上着手。催化剂不被化学反应所消耗,也不会对性质造成改变。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 Johan Åqvist 表示,“(有机)催化这个概念既简单又巧妙,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想到它。”
19世纪,化学研究发现如果把银和过氧化氢(H202)放到烧杯中,过氧化氢突然开始分解水(H2O)
和氧气(O2)。但启动这一过程的银似乎完全不受反应的影响。1835年,瑞典化学家Jakob Berzelius在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年度报告中说,有一种新的力量可以产生化学活动。并举出了一些例子,说明有一些特定物质存在才会引发的化学反应。他认为这种物质具有催化力,并把这种现象本身称为催化。
在2000年前,催化剂基本分为两类:金属、酶。金属可以暂时容纳电子或在化学过程中将电子提供给其他分子。这有助于松开分子中原子之间的键,原本牢固的键就可以被打破,新的键可以形成。但一些金属催化剂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它们对氧气和水非常敏感,因此对工业使用环境要求严苛,另外由于储量和污染问题使得用途受限。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推进,以及贵金属与非贵金属的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与单一贵金属材料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双金属纳米催化材料受到了关注。
以酶作为催化剂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所有生物体内都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酶,它们驱动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许多酶是不对称催化的专家。原则上,总是在可能的两种酶中形成一个镜像。他们也会并肩工作;当一种酶完成反应后,另一种酶会取而代之。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以惊人的精确度构建复杂分子,如胆固醇、叶绿素或名为士的宁的毒素,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复杂的分子之一。
先写到这里吧,已经接近5点,花了一天写到这里,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Leslie提醒我再不写策略今天就要过去了,然后掏出了手机哗哗哗给我看催更的信息,只能先放下来等到策略完再继续写了。
昨天的行情非常好,黄金跨越20美金抵达了我们想要的多单进场点位1746.1,截至我撰文,黄金报价1762。在周一的策略《叶一良:击溃技术指标,英镑再临长线空,10月4黄金原油英镑策略》中,我写道:“中小趋势级别都指向1747-1741一线,更大一级的趋势则指向1797,所以我们做黄金的思路是在较低的点位进多。”这个思路非常正确,在1746.1让客户朋友都入场了,截至目前有非常多的收获。某种意义上来说,黄金目前处在上升通道里,但一定要注意,市场随时可能受到避险的冲击。例如明日的非农数据就可能构成风险,取决于该数据下美联储的行为,如果连续两个月非农数据都比较亮眼......对市场判断Taper预期没有任何大的影响。对美联储而言,11、12月都是可行的,基本没有太大区别了。
英镑在1.3623进场以后,就可以冷静地等待获利地机会了,截至目前,英镑报价1.359,小幅盈利中。关于英镑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可以再说的了,能说的在过去一个月都说完了。拿到1.25就可以了。
10月7日晚间策略,当前时间17:59.
黄金可以选择在1760上方平仓,最低也能有140点利润。但我建议继续持有,到原定目标1772。
英镑也是继续持有,无论涨跌暂时都用不着再次建仓。
方便朋友们查阅,把过去几周操作总结放在下面,供参考。
《叶一良:8月28本周操作策略分析,总利润2242,5大中长线止盈。》
《叶一良:9月5日当周操作总结和下周趋势判断,英镑长线空损38点》
《叶一良:9月11日黄金原油英镑操作总结,多国加息联盟施压美联储529点》
《叶一良:断臂求生!约翰逊血洗内阁,9月19日当周交易总结,收获480点》
《叶一良:农民工入城利好经济吗?9月25黄金原油英镑本周交易总结》
《叶一良:假期大礼包,本周收获1073点,10月2日黄金英镑操作总结》
文/叶一良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