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央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是否收紧时,主要顾虑的是通胀是否过高,是否充分就业和经济高于潜在增速等只是辅助参考。疫情后各国经济效率不同程度低于疫情前,即使就业和产出数据充分修复,也不必急于收紧货币,但如果出现“薪资上涨-通胀预期上涨”的“通胀螺旋”,可能引发央行被迫紧缩。
当前发达经济体央行中,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和挪威央行最鹰派,日本央行、瑞士央行最鸽派,美联储和欧央行属于偏鸽派。
美联储从11月开始每月减少购买150亿美元债券购买,预计于明年年中完成Taper,但距离加息还有较长时间。加拿大央行从11月1日开始结束购债计划,并暗示最早明年4月开启加息。英格兰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将持续更长时间”,央行“必须采取行动”遏制通胀。
欧央行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将至少持续到2022年3月底,资产购买计划(APP)的购债速度继续以200亿欧元/月的规模进行,直到“第一次加息前不久”,但拉加德表示不会在2022年开始加息。日本央行由于通胀远低于2%的目标,将继续维持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兴经济体央行中,巴西央行自3月以来已经6次加息,印度央行选择按兵不动。
表1:当前各国央行收紧态度和经济、就业、通胀背景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各国经济产出、就业、疫苗接种率、疫情严重程度和通胀等指标各不相同,一些指标比如通胀和就业的差异显著。
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平衡、不充分的新常态可能还要持续较长时间,对于各国央行来说,什么才是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变量?
我们选取了16个除中国外的主要经济体,对其通胀、GDP修复水平、PMI、失业率进行排序,以经济指标排序为自变量、各国央行收紧程度排序为应变量,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回归。
表2:各国货币紧缩程度和经济状况排序
资料来源:Bloomberg,天风证券研究所
结果显示,仅有通胀对各国货币政策有显著影响,说明当前各国央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是否收紧时,主要考虑的是通胀是否过高,至于是否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只是辅助参考。
换句话说,由于疫情后各国经济生产效率不同程度低于疫情前,即使就业和产出数据充分修复,也不必急于收紧货币,但如果出现了“薪资上涨-通胀预期上涨”的“通胀螺旋”,可能引发央行被迫紧缩。
图1:ordered-logit回归结果
资料来源:Bloomberg,天风证券研究所
目前大部分央行在实际通胀超过长期目标1%之后开始考虑加息。比如巴西央行因为通胀超出目标过高连续加息。日本央行因为通胀仍低于目标,货币政策维持不变。但土耳其央行是个例外:通胀高但降息,土耳其央行的独立性存疑,总统埃尔多安对升息持强烈反对态度,在20个月内相继罢免3位意见分歧的央行行长。
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等普遍执行单一通胀目标制,尚未达到加息标准。而美联储和印度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即使实际通胀超出通胀目标较多,美联储和印度央行在货币紧缩方面仍然落后于其他央行。
表3:各国通胀偏离目标和货币收紧程度排序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图3:2000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利率
资料来源:FRED,天风证券研究所
作者:大辅,文章来源雪涛宏观笔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