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交易员都喜欢从预期差的角度,来分析和预判资产价格走势。在外汇市场中,这一点常基于对基本面的预期判断。预期差往往是由那些让市场感到意外,从而引发市场预期调整的事件所带来的。
价格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形成,因为买卖操作会使价格朝其所希望的方向变化,当某个经济数据和央行利率决议公布后,我们往往会看到“符合预期”、“超预期”、“不宜预期”这样的表达,预期差正来源于此,而预期差往往会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
一、央行们的预期管理
近几年来,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央行的主要政策手段,央行们经常通过提供一些前瞻性指引,向市场传递信号,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引导市场预期,有时候甚至能直接达到预期自我实现的政策目标,因为人们会基于预期作判断,通过自我暗示或者他人暗示,朝着预期的方向行动,最终达成预期。换句话说,只用动动嘴就有可能达到目的。
在预期管理方面,美联储的一举一动最为引人注目。比如从2021年6月以来,当美国的物价水平急剧上涨时,美联储一再坚持通胀的暂时性,允许通胀超出目标值,目的就在于维持 QE,持续降低失业率,推进经济复苏。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不仅是物价上涨,各类风险资产的价格也在上涨。
进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供应链紧张加剧,通胀的持久性已经远超预期,美联储不得不承认判断失误,在通胀连续超出美联储的容忍极限后,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从 Taper 到加息、缩表,几乎每一步都有提前暗示和指明方向,通过提高利率和讲话的“度”来影响市场判断预期。假如通过加息和缩表等预期的引导,就能实现打压通胀的目的,那么美联储可能完全不用激进地加息,甚至都不会加息,毕竟美联储的政策核心目标在于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
除了美联储,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央行几乎都实施了通胀目标制和利率中性目标制,央行们公开信心披露,强化长期的利率管理,让公众预期自发向政策目标逼近,市场提前做出反应,这也是为何待政策实际落地时反响往往会很有限的原因。
二、外汇市场的预期交易
央行的预期管理通常是长期的,对宏观大趋势判断是有帮助的,交易市场的预期判断却是短期居多。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联储召开年内第四次 FOMC 会议,决定大幅加息75个基点,加息幅度为1994年以来最大。这次加息75个基点,其实在会议前夕已经有了市场预期。由于此前公布的5月份通胀再创新高,通胀见顶被证伪,市场一片哗然,华尔街日报和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纷纷预测美联储将加息75个基点,利率期货市场显示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从一周前3.9%直线飙升至90%以上,美元指数也以提前走强来反应。
当加息实际落地以后,也仅是符合预期,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75基点并非常态化加息幅度,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无法控制的因素,经济还存在失去“软着陆”的可能性,典型的“打一棒子再给颗糖”。政策制定者说话模棱两可早已见怪不怪,毕竟要为下一次决策留一些腾挪余地。但这一表态实际上淡化了继续7月份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美元由涨转跌,再次上演“”买预期卖事实”的戏码。
如果要交易此次美联储决议,并提前对此做出了判断,想象一下美联储很难再比市场预期更加鹰派,那么做空美元就是最好的策略。
当然,市场也经常会出现预期之外的情况,就像瑞士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瑞郎贬值一向是瑞士央行的诉求,在各国央行都纷纷加入加息队伍之际,瑞士央行一直坚持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6月的瑞士央行会议上突然毫无征兆地宣布加息50个基点,极大的预期差导致美元兑瑞郎直接闪崩跳水,幅度相当大,这种情况即使没有追空,也不要轻易去抄底。
类似的还有5月份超预期美国CPI,其他的非农就业数据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做基本面交易和分析,都是通过各种收集到的信息,基于对未来利率、汇率的预期,从而作出判断。
三、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预期?
目前,疫情仍未消散,供应链瓶颈问题凸出,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通胀高企仍是欧美等许多经济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对抗通胀,美联储已经在3月、5月、6月连续三次加息,而且每次加息幅度都有提升,并从6月份开始缩表,紧缩力度为历史所罕见。
美联储作为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其加息的外溢风险已经开始显现,已有越来越多的央行加入到加息队伍中。英国央行自去年12月至今年6月已连续五次加息,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央行都已处在加息的轨道上,持续多年负利率的欧洲央行也暗示将在7月份上调关键利率。在通胀如此猖獗的情况下,对于这些央行来说,趁着经济还有些韧性,尽早打压通胀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仍会有一波席卷全球的紧缩潮。
1.美联储
6月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该基准利率到今年年底前将升至3.4%,2023年末达到3.8%。美联储似乎正在弥补错误,激进地追赶通胀,加息节奏一再加快,但点阵图暗示2024年可能开始降息。
鉴于通胀的严重性,拜登政府正面临着中期选举前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压力,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既不会锁死加息的幅度,也不会释放放缓加息的信号,总体会维持在相对紧缩的水平,短期还需要尽快完成中性利率目标任务。
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的通胀高基数,下半年美国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得到缓解,不过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放缓,受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影响,下半年经济下行风险还在上升,美联储也必须去平衡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关系,下半年的市场交易主线可能由“通胀”逐渐转向“衰退”,不排除四季度逐步降速的可能性。
目前来看,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远未出现结束的迹象,7月份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依然极大,整个三季度美联储很难“松手”。正如美元起涨在美联储宣布 Taper 而不是加息落地时一样,未来美元见顶反转的拐点也可能是通胀趋缓和放缓加息力度的时候,9月份是否放缓加息至关重要,在此之前,美元很可能维持在高位,阶段性地反复拉高。
2.欧洲央行
和美联储相比,摆在欧洲央行面前的烂摊子要更大一些,除了通胀和经济衰退风险,欧洲主权债券出现暴跌,意大利和德国的债券利差急剧扩大,预示着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又在蠢蠢欲动,欧洲央行被吓得紧急开会讨论,按照此前的欧洲央行政策决议,7月份将加息25个基点,如果通胀持续或恶化,会进一步增大加息力度,未来可能看到欧洲央行摆脱时隔8年之久的负利率时代。中期来看,欧元承压因素较多,易跌难涨。
3.其他主要央行
欧洲央行一样,英国央行面临的滞胀压力也不小,加上脱欧后与欧盟的贸易争端,令英国央行不敢轻易大幅加息,英镑想要走强困难重重。
同在欧洲的瑞士央行也扭转了此前的鸽派立场,6月意外加息50个基点,并且表示可以出售外汇储备以捍卫瑞郎。市场已开始猜测日本央行可能步瑞士央行之尘,准备干预外汇市场。
其他的如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央行都处在加息的轨道上,只是加息力度和时间点有别,货币之间在不同时期相对强弱表现不同,此外,商品货币在下半年还要继续关注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在美联储紧缩的大背景下,供求格局会反转吗?大宗商品牛市或许要告一段落了。
四、写在最后
交易预期在于,当你有了一个行动计划,但市场不会总是做你想要的或者你预期的事情,长期的宏观预期容易判断,短期的市场波动却存在着各种变数,交易离不开思考总结经验和动态调整预期,做好一切准备并充满自信地应对市场上的一切风云变幻,以专业的方式进行自我控制,而不仅仅是毫无逻辑依据地“奔跑和射击”。
文章已收录至《FOLLOWME 交易社区行业报告》2022年上半年刊,更多精彩内容去#FOLLOWME社区交易报告#查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