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高精尖的工作(包括交易)都需要習得可以克制人性的能力,但要從哪裏下手卻不是很能摸得著北~
後來覺得應該能從大神們身上學到,然後不怎麽讀書的我開始讀王陽明、曾國藩、老子等書,最後延伸到歷史和各種國學經典,不想看的時候就聽,聽了有3000多小時,現在這階段有像前輩們說的,對知識如饑似渴。
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克制人性的能力
在讀書對能力的提升上,有體會到那種開掛的感覺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實有非常大的提升。
整個過程的體驗,有點像在玩壹個無邊界的拼圖遊戲,每次閱讀都能獲得拼圖的碎片,剛開始讀得少的時候,擁有的碎片很少,感覺完全沒什麽用,體驗就是讀完壹本書,內容第二天就忘了,甚至懷疑自己腦子是不是有問題。然後帶著有問題的腦子繼續閱讀,在擁有的碎片越來越多後,驚喜的發現某些碎片可以拼成小圖案,這些小圖案就是已獲得的能力,能力嘛本來就是無法具象化的,但我們能想象,圖案越大,能力就越強,圖案越多,就擁有越多領域的能力。
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克制人性的能力
舉壹個我的例子,記得剛開始讀歷史時,讀了壹天只記住了壹個飛將軍貌似很有名,但這飛將軍是誰,什麽時代,事跡完全沒記住,當時真覺得是不是要吃核桃補補腦,不然怕老年癡呆是要提前來了。(後來看,當時其實就是擁有的拼圖碎片太少,碎片間完全沒聯系,根本記不住已有碎片的樣子,所以過目就忘了)

後來又啃了些史書,都是通讀壹遍,沒反復翻讀。居然記住了飛將軍的事跡,漢武帝時期的猛男,和三國的張飛壹個德性,幾百人敢懟帶大兵團的對手,還把對手嚇跑了。可是當時我依舊沒記住這位飛將軍的名字,還把他和東漢的馬援給搞混了,分不清誰是誰。(這時我歷史區域的碎片開始多了,不過還比較零碎,相互能拼起來的不多)
再後來又把資治通鑒和民清史粗啃了壹下,這時很多人名和關鍵字大腦壹檢索就出很多內容,比如檢索飛將軍,就會想到李廣,漢武帝時期,和衛青、霍去病幹匈奴時自殺的,後人還弄了個李廣難封的成語。之前那個和李廣搞混的馬援,檢索壹下,就想到他是伏波將軍,東漢招隕石的劉秀時期的,因為寫家書教育晚輩,死後把自己給害了,死前還搞出了壹句馬革裹屍的成語。順著馬革裹屍大腦又聯想到晚清名臣左宗棠,擡著棺材去收復新疆時,也說了馬革裹屍是軍人最好的歸宿。(此時就是我歷史區域的碎片已經很多了,形成了坑坑窪窪的整塊圖案,雖然細節還有很多缺失,但整體輪廓已經有了,如色塊拼成的油畫)

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克制人性的能力
想象壹下這油畫就是我已獲得的歷史能力,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歷史能力有啥用?拿來嚼文言文背古詩?講故事嗎?
其實不是,各種能力就像遊戲裏角色的技能壹樣,這歷史啊是輔助技能,而且是最強的輔助技能,要搭配著其他技能去實際應用。看壹下歷史上的大神,幾乎都點了這個技能就知道了。隨便舉例,教員,歷史點滿。再往前曾國藩,歷史點滿。還有大家熟知的諸葛亮、孔子等等,都狂點了這個技能。
簡單比喻,相當於妳玩王者農藥,大家都有戰爭迷霧,妳點了歷史技能,迷霧透明度居然降低了!能若隱若現看到迷霧裏的動態,還有系統各種可能性提示標註,雖然能不能贏不壹定,但能指導行動和預知很多危險。

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克制人性的能力
我演示下,嘗試用已獲得的各種能力,解決文章開頭說的克服人性的問題,這問題比較抽象、範圍也比較廣,試著換成克服怒路癥,性質差不多。
怒路癥估計很多朋友都有,而且很奇怪,我們都知道不該怒路,都知道氣量要大些不要生氣,可為什麽知道了還是會怒路癥呢?怎麽解決呢?
收集資料:
大腦開始檢索已有的相關資料,調用到的能力都用《書名號》圈起來。
知道,但做不到,那就是知和行不能合壹,《歷史》上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說的知行合壹,《心學》的核心說“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就能做到知行合壹,而且王陽明做到了,成了古今第二位聖人。由此證明知道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怒路癥是可以解決的。
在此結論下,繼續檢索采集大腦裏的資料,“存天理”腦中最符合的屬《道德經》的天之道,核心是:無我、利它,不爭,“去人欲”最貼切的是《佛》提到的得與失,得失之心會讓人:喜、怒、憂、思、悲、恐、驚,怒路癥不正是怒嗎?獲得了怒生成的相關資料。那怒的運行機制是什麽?為何知道不該怒還是會怒?
《思考,快與慢》給出了答案,這裏要簡單介紹壹下,不然後面就沒法繼續了。
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克制人性的能力
這本《心理學》方面的書很嚴謹的證明了,人有兩套思維系統:

系統1:用現代學名表示,比較貼切的應該是感性思維。系統1的權限高,24小時運行,而且隨時會搶身體控制權。它處理事情全自動按已有腳本運行。
舉例:遇到高興的事,系統1馬上搶奪控制權,執行已有的開心腳本,妳會自動的笑或是手舞足蹈,這些都是自動的。遇到生氣的事情也如此,系統1搶過控制權,自動執行已有的憤怒腳本,如咬牙切齒,問候家人等等。
系統2:也就相當於理性思維,權限比較低,啟用時要不斷消耗精力,運行過程中專註度高,行事講邏輯,如它學名壹樣,理性。但可惜即使系統2明白“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的道理,開車怒路時,依舊被系統1搶過控制權,然後自動問候了對方家人。
有了這些資料,我們開始邏輯分析:
怒路癥之所以控制不了,是因為我們心胸不夠寬,沒能像《道德經》說的學“天之道”創造了世界這個那麽偉大的平臺,也不學天貓收個管理費、交易手續費等等,我們甚至不知道它長什麽樣,如此無我,如此不爭。
那我們是什麽樣的呢?我們開車的時候別人稍不如我們的意,就感覺自己吃虧了、權益受到損“失”了,然後就怒了,系統1開始控制身體,所以我們明知不該怒路,但還是怒了。
解決方案:
我嘗試從分析結果提出解決方向,
1.提高我們感覺得與失的閾值,讓系統1無法搶控制權。
2.能更多的“住”在系統2裏,相當於提高系統2權限。
方向1就如我們傳統文化裏說的,修身、修心、修德,提高道德修養,讓系統1沒機會控制。
《心學》說每個人生下來心性是不同的,但成為聖人的條件都已具備,都能經過“知”加“行”達到。
如有的人天生脾氣好、能吃虧,這樣的人對得失看得淡,就不容易怒,不容易被系統1控制。有的人天生脾氣差,斤斤計較,這樣的人得失看得重,很容易被系統1控制,這就需要更多的道德修養。這應該也是《佛》說的根器,是由前世因果繼承來的,但都能經過修行“成佛”,不同的就是
有的人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有的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多扯兩句,我學國學經典前,得失心也重,看到那些吃虧後不抱怨,還樂呵呵當無事的人覺得真是太傻了,這人是缺心眼吧。現在得失心輕了,開始敬仰這樣的人,不再像以前,羨慕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
方向2就是修行了,如曾國藩的靜功,每天靜坐就是這個方向,再如喬布斯的冥想,《佛》的打坐,就是主動在系統2運行的狀態,能喚醒壹個稱為“覺知”的線程,能在系統1搶奪控制權時做出反饋,知道現在處於系統1運行,修行足夠的人能在這時重新啟動系統2。
原理嘛,也不復雜,看壹下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得清心寡欲,然後說不止打坐誦經是修行,平時幹活、掃地、吃飯都是修行。
以前不理解,現在明白了,印象比較深的說壹個和尚,吃飯時津津有味的咀嚼白米飯,感覺米飯在嘴裏被牙齒嚼碎、咀嚼出甜的味道,感受整個吃飯的過程。這不就是用系統2在吃飯修行嗎?
回憶壹下我們平時是如何吃飯的?是不是像執行了吃飯腳本?米飯入嘴到下咽,基本都是系統1在自動執行的。
如果這些理解起來比較抽象,舉個寫字的例子說明壹下就很好理解了。
我們學寫字時,要先知道字怎麽寫好看,這時我們看了大師的字,也還寫不出大師的水平,但我們經過不斷練習,按照大師的字去寫,慢慢也能寫出如大師的字,天賦高的人容易些,天賦低的難壹些。
正如王陽明《心學》說的,知和行是壹個東西,知道了就能做到,做到了就是知道。
到這裏我從讀書到提升能力再到運用能力的過程就寫完了,我們要慶幸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讀書學習的門檻非常低,還能找到各種非常專業的講解,試想前人讀書學習的條件,比我們差了不是壹個數量級,就拿曾國藩用100兩買二十三史這事,後來曾國藩做京官,壹年的薪水也就120兩,好的,希望文章能對路上的朋友有用。
最後說些題外話,解決怒路癥就是解決天生自帶的人性缺陷,怒路癥解決了,其他的品行自然也會端正,可惜這不是壹蹴而就,壹勞永逸的事情,要不怎麽說人生是壹場修行呢?
我大膽想象壹下修成的人最後是什麽樣的呢?把人欲降低了,就不追求名利了,脫去了欲望的束縛,看懂了緣聚緣散,放下了得與失,應該像是到達了彼岸,此岸心無束縛自在快樂,
正如“壹簞食,壹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