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自营交易行业的话,你会发现2024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大量原本专注于差价合约(CFD)的公司开始纷纷投向期货交易。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内在关键的驱动因素似乎主要来自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监管环境--尤其是针对美国客户。
来自美国市场的诱惑与监管暗礁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庞大的高净值且热衷市场的个人群体,对于任何交易公司而言都具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然而,向美国公民提供场外交易(OTC)衍生品(如差价合约)无异于自找麻烦-因为美国两大金融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场外交易衍生品,尤其是零售客户,监管态度异常严厉。因为CFD的OTC市场虽然灵活,但其监管力度低于传统交易所,从而意味着更高潜在风险,因而会招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从美国监管框架出发,按照其《商品交易法》(CEA)之要求,期货合约需在CFTC批准的交易所进行交易,比如芝商所,这家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交易所是全球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龙头之一。而场外交易衍生品,历来监管较少,存在于更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其规则作为《商品交易法》的例外而不断演化。

理论上,自营公司的运作方式不同,首先自营公司提供的是模拟账户,而非直接交易受监管的金融工具。这种区别很关键,因为“模拟账户”模式是自营公司得以在多个司法区内不受严格监管而运营的原因,这与过去的期货交易大厅类似,但其规模更大,数字化程度更高。
因此,向期货产品的转变似乎是一种战略性策略,旨在进入美国市场,同时试图绕过差价合约的监管障碍。举例来说,美国著名的自营公司TopStep仅提供期货交易,这应该不是巧合。很多公司也推出了独立的期货产品,虽然通常以不同的品牌运营,但也表明了这属于行业内通行的一种战略手段。
迈达克与市场的压力
去年引发自营公司纷纷向其他交易平台迁移的原因就是迈达克(MetaQuotes)阻止他们向美国客户提供服务,虽然这种“压力”的确切性质尚未完全得到证实,但很可能源于迈达克出于对自身的合规担忧或战略考虑。
对于严重依赖MT平台的自营公司而言,通过独立平台提供期货交易可能是遵守这些隐性或显性压力的一种方式。然而,未曾使用MT平台的FunderPro等公司同样也在扩张期货业务无法用这一点来解释。

另一种观点是单纯的产品多元化。期货与CFD不同,是具有独特特征的独立资产类别,是标准化的,而且在交易所交易,并具有固定的到期日。与OTCCFD相比,期货往往受到更严格的监管,透明度更高,清算所能够降低对手方风险。因此,期货的这种属性更容易为监管机构所接受,或者至少与CFD相比,监管风险较低,特别是在美国。
商业模式与监管之间的平衡
自营交易的盈利模式建立在挑战费用之上,因为能通过挑战评估的交易者比例相对较小,获得资助的比例更小。在运营成本方面,自营公司与传统经纪商相比显著更低,主要是因为它们避免了与法律、合规和交易团队相关的巨额开支。这种精简的结构使自营公司能够将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营销和广告,FTMO与IG Group和CMC Markets等老牌经纪商之间的比较就突显了这一点。
然而,这种低成本模式本质上来说也容易受到监管负担的影响。监管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运营和人员开支,从而可能挤压利润率,威胁业务的生存能力。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虽然一些自营公司在呼吁监管,声称向让行业合法化,但其盈利模式的本质可能会因此受到破坏。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