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论迹论平生——随便论论

avatar
· 阅读量 160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在FOLLOWME社区,我看到了很多人身上有道家、佛家和《易经》的影子,正巧翻到之前用备忘录记录下来的一篇文章。三年前,一位老师让我们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我写的是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时过境迁,三年后,有许多不足,亦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我已经不用再向老师提交作业了,于是我借当时的作业再写下一篇我现在的感悟。

我曾写佛教"自汉魏以迄明清,这一外来文化因子逐渐扩大了在华夏的势力,有时甚至呈喧宾夺主之势。"今时今日,我想写宗教作为统治者统治百姓的工具,各个教派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化规训,本质是相同的。但却让痛苦挣扎顽强生活的人们,在精神意识层面获得一丝解脱。

我之前不明白为何宗教可以作为政治工具,人心就那么好控制吗?现在我悟了,因为普通人想要生活太难了,无奈寄情于神佛以求得一丝解脱。

泡沫经济时期,飞涨的房价,疯狂的炒房团,所有人削尖了脑袋背着贷款买房。不动产不同于交易市场,但泡沫破灭后,房价如同跳水,物价越来越高,工资仍是不变的,高额的房贷也不会因为房价跳水产生什么波动。这时候是否能谈到我们到底是持仓还是止损?

在物质与制度仍然决定生活基线的社会里,现代社会依然延续一个理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

吃公家饭、端铁饭碗,工资不论多少但胜在稳定,吃喝不愁。于是千军万马争一个编制,没有了八股取士、古代帝制,多了个现代化社会主义新中国,不变的是对编(仕)制(途)的崇拜。学历是越来越高的,工作岗位是超饱和的,造成的结果是个人的精神调适能起到缓和作用,但不足以替代对资源分配与体制逻辑的考问。当制度与市场无法提供稳定可见的上升路径与安全感时,人们会转向文化、信仰与美学去填补那个情绪与尊严的缺口。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教派,在唐代大力推广佛教、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发展下,隐隐有被掣肘之意。那为何再疫情之后再次走红?因为它不像外来的教派那样带着明显的等级与制度化话语,反倒以“顺其自然”“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口吻,提供了一种看似低成本的应对之道:当社会给你出题、房价、通胀与职场内卷轮番轰炸时,道教讲的是放下、退守、“躺平”——这恰好对疲于应对生活的人们有强烈的吸引力。道教热,道系青年,道士的tag和帖子浏览量一路攀升,短视频将这些练功、斋醮、道观日常包装成可消费的“治愈美学”,让信仰的厚重被滤成一张好看的情绪贴纸,既能遮掩焦虑,又能获得点赞与认同。


写的有些迷茫了,评论区提问:

大多数人的前半生与学校相伴,入了社会被社会大学鞭策一番,十数年、数十年红尘滚滚中,初心仍在否?Followme上面交易者这么多,每天高喊控制情绪,严格遵守自己的交易制度云云,在市场的波动下,初心仍在否?

(这里我需提到一点,佛家道家和佛教道教还是不同的,只不过看到之前的作业有感而发)

#创作者#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