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好了,但阶层没变

avatar
· 阅读量 143

想想身边很多家庭,大抵都能套进这样一条轨迹:第一代:爷爷奶奶

他们老实巴交,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年轻时赶上大集体年代,能吃饱就算不错,一辈子几乎都在农村度过。勤勤恳恳种地、养孩子,没什么“个人理想”,只希望下一代能活得好一点。第二代:父母

比起爷爷奶奶,他们多了一点“见识”。读了几年书,会写字算数。改革开放后,勇敢地背上行李外出打工,在工地、工厂里挥汗如雨。辛苦一辈子,终于在老家建了楼房,最骄傲的成就,是把子女送进大学。第三代:我们

我们顺利读了大学,进入城市工作。白天朝九晚五,晚上挤地铁回家;谈恋爱、结婚、生娃、买房,努力还贷,衣食基本无忧,节假日偶尔还能外出玩一趟,看上去似乎比祖辈、父辈体面多了。这三代人的轨迹,乍一看,像一条稳稳向上的“幸福曲线”。

但如果换个角度——横向去看社会分层:爷爷奶奶是底层农民。父母是外出务工的底层工人。我们是城市里的打工人,依然是底层。几十年的努力,生活条件好了,但家族的社会阶层并没有本质变化。那么,为什么努力依然难以“跃层”?

一、起点差距不是靠勤奋就能抹平的

教育、医疗、信息渠道,看似人人都有机会,但“好学校”“好资源”的竞争是隐形的。

同样是大学毕业,来自一线城市、父母是体制内的同学,和来自十八线小县城、全靠助学贷款的同学,起跑线完全不同。2、资产性收入的缺口越来越大

上一代靠辛勤打工就能盖楼、供孩子读书。如今仅靠工资几乎不可能实现资产积累。不动产、股权、投资机会,都是财富的“放大器”。你不拥有资产,就只能靠劳动换取微薄的工资。 3、阶层流动窗口在收缩

上世纪的“下海潮”、90年代的“国企改革”,给过一代人翻身的机会。

今天,大行业已成熟,红利见顶。想通过一份普通工作改变命运的空间越来越窄。

“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还在被讲述,但概率越来越低。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

“我们已经比父辈过得好太多了,这不就是进步吗?”

是的,纵向来看,我们的生活确实改善:吃穿不愁、医疗条件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但这种改善更多是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而不是个体打破阶层的成果。如果不主动思考,你很容易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安全感麻痹。

觉得自己有房有车,就算“上岸”。可在城市体系里,你依旧是庞大底层打工人群的一部分:缺乏议价权,失业风险高,养老靠自己。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

1、 投资自己:可迁移的核心能力

专业技能、跨领域知识、批判性思维,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硬通货。

一个能在不同公司、不同城市都有竞争力的人,才真正握有选择权。2、 早布局资产,而不只是“攒工资”

别把全部希望放在涨工资上。

理财、低成本创业、副业尝试,哪怕是定投指数基金、买点黄金,也是在为未来积累“非工资收入”。3、建立长期人脉与信息网

资源不仅是钱,还有信息。

和不同领域的人建立稳定的交流圈,才能第一时间抓住机会。

这在父辈时代很稀缺,而今天必须主动经营的“隐形资产”。4、保持代际长远视角

如果自己这代很难跃层,就为下一代铺更好的路:

提供优质教育、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真正的阶层跃迁往往是几代人共同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代人一蹴而就的。

写在最后:生活条件改善 ≠ 阶层跃迁

短期努力 ≠ 长期改变社会分层不会因为几句鸡汤就消失。

但认清现状,不代表认命。我们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现实里,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选择权,而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属于普通人的“逆袭”,也是最踏实的自由——有能力说“我愿意”,也能从容说“我不干”。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