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大的敌人是情绪:6 种情绪陷阱,正在偷走你的收益

avatar
· 阅读量 61

芒格曾说:“投资不需要天才的智商,只需要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多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某家公司是好公司,却因为 “别人都在买” 而追高,或因为 “大家都在卖” 而割肉;明明算清了股票的内在价值,却因为 “怕错过” 而仓促买入,或因为 “怕亏损” 而不舍止损。这背后,都是 “情绪型捷径” 在作祟 —— 它是我们大脑中直觉系统(系统 1)的产物,会让我们跳过理性思考,凭本能做决策。但在投资里,情绪带来的 “快捷”,往往是亏损的开始。01 旅鼠效应:跟风的人,永远赚不到超额收益旅鼠效应的核心,是 “放弃独立判断,跟着多数人行动”—— 市场狂热时扎堆买入,市场恐慌时集体卖出,最终沦为 “追涨杀跌的韭菜”。A 股市场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2021 年,新能源赛道迎来爆发,相关基金净值大幅上涨,很多散户看到身边人买新能源基金赚钱,便跟风入场:某新能源主题基金规模半年内从 50 亿涨到 300 亿,90% 的新增资金来自散户。但到了 2022 年,新能源板块回调超 30%,这些跟风买入的散户,大多被套在高位。再比如 2015 年 A 股牛市,不少投资者看到 “全民炒股”,便冲进市场买股票型基金,甚至借钱加杠杆。结果牛市结束后,沪指从 5178 点跌到 2638 点,很多人不仅亏光收益,还背上了债务。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多数人缺乏独立研究的能力,又害怕 “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都买,自己不买就会 “错过机会”;别人都卖,自己不卖就会 “被独自套牢”。但投资的真相是:当所有人都看好一个方向时,机会往往已经消失;当所有人都恐慌时,低估的机会才会出现。02 处置效应:赚小钱就跑,亏大钱死扛处置效应是最常见的情绪陷阱:盈利的股票,涨一点就急于卖出,怕 “煮熟的鸭子飞了”;亏损的股票,跌再多也不舍得止损,总觉得 “还能涨回来”。深交所曾做过一项调研,跟踪了 10 万散户的交易数据,结果显示:散户持有盈利股票的平均时间是 21 天,持有亏损股票的平均时间是 63 天;盈利 5%-10% 时,卖出概率高达 62%;而亏损 10% 以上时,止损概率仅 18%。最典型的例子是白酒股的投资。2020 年,贵州茅台股价从 1700 元涨到 2600 元,很多散户在涨了 10%(约 170 元)时就卖出,想着 “落袋为安”,结果后续又涨了 50%,错失大收益;2022 年,茅台股价从 2600 元跌到 1300 元,不少散户在亏损 20% 时不舍得卖,觉得 “茅台是龙头,早晚能涨回来”,结果被套了近一年。

投资最大的敌人是情绪:6 种情绪陷阱,正在偷走你的收益





原创






王月半








王月半智慧人生





2025年8月25日 20:00

重庆



1人
















洞见智慧

芒格曾说:“投资不需要天才的智商,只需要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多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某家公司是好公司,却因为 “别人都在买” 而追高,或因为 “大家都在卖” 而割肉;明明算清了股票的内在价值,却因为 “怕错过” 而仓促买入,或因为 “怕亏损” 而不舍止损。这背后,都是 “情绪型捷径” 在作祟 —— 它是我们大脑中直觉系统(系统 1)的产物,会让我们跳过理性思考,凭本能做决策。但在投资里,情绪带来的 “快捷”,往往是亏损的开始。01 旅鼠效应:跟风的人,永远赚不到超额收益旅鼠效应的核心,是 “放弃独立判断,跟着多数人行动”—— 市场狂热时扎堆买入,市场恐慌时集体卖出,最终沦为 “追涨杀跌的韭菜”。A 股市场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2021 年,新能源赛道迎来爆发,相关基金净值大幅上涨,很多散户看到身边人买新能源基金赚钱,便跟风入场:某新能源主题基金规模半年内从 50 亿涨到 300 亿,90% 的新增资金来自散户。但到了 2022 年,新能源板块回调超 30%,这些跟风买入的散户,大多被套在高位。再比如 2015 年 A 股牛市,不少投资者看到 “全民炒股”,便冲进市场买股票型基金,甚至借钱加杠杆。结果牛市结束后,沪指从 5178 点跌到 2638 点,很多人不仅亏光收益,还背上了债务。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多数人缺乏独立研究的能力,又害怕 “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都买,自己不买就会 “错过机会”;别人都卖,自己不卖就会 “被独自套牢”。但投资的真相是:当所有人都看好一个方向时,机会往往已经消失;当所有人都恐慌时,低估的机会才会出现。02 处置效应:赚小钱就跑,亏大钱死扛处置效应是最常见的情绪陷阱:盈利的股票,涨一点就急于卖出,怕 “煮熟的鸭子飞了”;亏损的股票,跌再多也不舍得止损,总觉得 “还能涨回来”。深交所曾做过一项调研,跟踪了 10 万散户的交易数据,结果显示:散户持有盈利股票的平均时间是 21 天,持有亏损股票的平均时间是 63 天;盈利 5%-10% 时,卖出概率高达 62%;而亏损 10% 以上时,止损概率仅 18%。最典型的例子是白酒股的投资。2020 年,贵州茅台股价从 1700 元涨到 2600 元,很多散户在涨了 10%(约 170 元)时就卖出,想着 “落袋为安”,结果后续又涨了 50%,错失大收益;2022 年,茅台股价从 2600 元跌到 1300 元,不少散户在亏损 20% 时不舍得卖,觉得 “茅台是龙头,早晚能涨回来”,结果被套了近一年。这种行为的本质,是逃避 “懊悔情绪” :卖出盈利股票,能证明自己 “决策正确”,获得成就感;而卖出亏损股票,等于承认自己 “犯了错”,会产生自责。但投资是对未来的判断,和 “过去的决策” 无关 —— 该卖的股票,不会因为你 “没止损” 就变值钱;该持有的股票,也不会因为你 “早卖出” 就失去价值。03 损失厌恶:100 元的痛苦,远大于 100 元的快乐损失厌恶的核心是:同样的金额,亏损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快乐的 2-2.5 倍。这种情绪会让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做出非理性选择。比如 A 股散户常有的操作:手里的股票涨了 5%,就紧张得睡不着,怕第二天回调,赶紧卖出;但如果跌了 5%,就会安慰自己 “只是短期波动”,继续持有。甚至有人会在亏损 10% 后,选择 “加仓摊成本”—— 比如 100 元买的股票,跌到 80 元时加仓,想把平均成本降到 90 元,结果股价继续跌到 60 元,亏损反而扩大。2023 年,某消费股因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从 50 元跌到 30 元,很多散户在 40 元时加仓,理由是 “已经跌了 20%,跌到位了”;结果股价继续跌到 25 元,这些散户的亏损从 20% 扩大到 50%。损失厌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人 “为了避免小损失,承担大风险” 。投资里没有 “绝对的底部”,只有 “相对的估值”—— 与其在亏损后加仓摊成本,不如在买入前算清价值,只在低估时入场。04 仓位思维:有了仓位,就没了理性仓位思维,通俗说就是 “屁股决定脑袋”—— 一旦买入某只股票,就会下意识地维护它,忽略负面信息,甚至放大正面信息,失去客观判断。比如 2021 年,某互联网公司因监管政策调整,股价从 200 元跌到 80 元。很多提前买入的散户,不仅不反思 “政策风险是否影响长期价值”,反而到处找 “利好消息”:有人说 “公司用户基数还在”,有人说 “政策会放松”,甚至在公司财报显示净利润下滑 30% 时,还坚信 “只是短期阵痛”。结果股价继续跌到 50 元,这些散户的亏损超过 70%。再比如某医药股,2022 年因研发失败导致股价下跌,持有仓位的投资者,却执着于 “公司还有其他管线”,无视 “研发失败影响长期盈利” 的事实,继续持有,最终亏损扩大。仓位思维的本质,是 “禀赋效应” —— 一旦拥有某样东西,就会觉得它更有价值。但投资需要 “无我视角”:不管你是否持有这只股票,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做法是:定期问自己 “如果现在没持有,我会买入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该果断卖出。

05 心理账户:把 “股市盈利” 当 “意外之财”,更容易冒险心理账户的核心是:人们会把钱分成不同的 “账户”,比如 “工资账户”“股市盈利账户”,并对不同账户的钱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 对 “辛苦赚的工资” 很谨慎,对 “股市赚的钱” 却很激进。某券商的调研显示:70% 的散户会把 “工资收入” 存入银行或买低风险理财,却会把 “股市盈利” 继续投入高风险股票,甚至加杠杆。比如有人用工资买了 10 万元稳健基金,股市赚了 5 万元后,就把这 5 万元拿去买热点股,理由是 “这是赚来的钱,亏了也不心疼”。2023 年 AI 概念炒作时,很多散户就是用 “股市盈利” 追高 AI 股:有人股市赚了 3 万元,就全仓买入某 AI 概念股,结果股价从 30 元跌到 15 元,5 万元盈利亏得只剩 1 万元。

但钱的本质是一样的 :不管是工资还是股市盈利,每一分钱的价值都相同。心理账户会让人失去 “全局视角”,只看到 “局部盈利”,却忽略了 “整体风险”。正确的做法是:把所有资金当作一个整体,用 “资产配置” 的思维管理,而不是按 “来源” 划分风险。

06 赌场思维:总想着 “赚快钱”,最终输给 “概率”赌场思维的核心是:痴迷于 “小概率、高收益” 的机会,忽略风险,总想着 “赚快钱”“做波段”,最终沦为 “赌徒”。A 股市场里,很多散户的操作就像赌徒:看到某只股票涨了,就觉得 “还能涨更多”,不问基本面就买入;听到某 “大 V” 推荐热点股,就觉得 “能短期翻倍”,仓促入场。比如 2023 年某网红经济股,因某明星入股消息涨了 20%,很多散户追高买入,结果消息澄清后股价跌了 30%,被套牢。高毅资产的邱国鹭曾说:“几乎每个国家的股市,低估值价值股的长期回报率都优于高估值成长股。” 但很多散户宁愿追高 “短期暴涨的热点股”,也不愿买 “估值低、盈利稳的价值股”,因为前者能带来 “赚快钱的幻想”,后者却需要耐心等待。

07 反情绪投资:3 个方法,跳出情绪陷阱

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说:“巨大的市场亏损源于心理偏差,而非分析失误。” 想要避开情绪陷阱,关键是 “用理性对抗本能”,这 3 个方法最有效:

(1)建立 “情绪检查清单”,打断本能决策

在买入或卖出前,先填一张清单:

我买入的理由是 “基本面好”,还是 “别人都在买”?
我卖出的理由是 “估值过高”,还是 “怕亏损”?
如果现在没持有,我会买入吗?

巴菲特就有这样的习惯:买入前会写下 “购买理由”,比如 “可口可乐的品牌壁垒强,自由现金流稳定”,如果理由不成立,就坚决不买。

(2)推迟决策,给理性脑 “反应时间”

情绪型决策往往是 “瞬间的”,比如看到股价涨就想买入。这时可以给自己设定 “冷却期”:比如决定买入后,先等 3 天;决定卖出前,先等 1 天。在冷却期里,去研究公司的财报、行业趋势,而不是盯着股价波动。

比如你想追高某热点股,可以先花 3 天看它的净利润增速、估值水平,很多时候会发现 “估值已经过高”,从而避免冲动买入。

(3)用 “闲钱投资”,避免 “被迫止损”

凯恩斯说:“市场延续非理性状态的时间,比你撑住没破产的时间更长。” 如果你用 “急用的钱” 投资,一旦遇到市场回调,就可能因为 “要用钱” 而被迫止损,错过后续的反弹。

正确的做法是:只用 “3-5 年不用的闲钱” 投资,这样即使短期亏损,也能耐心等待估值回归。比如 2022 年消费股回调时,用闲钱买入的投资者,能等到 2023 年的反弹;而用 “房贷钱” 投资的人,只能在低位割肉。

写在最后

芒格说:“投资的智慧,不是做对了什么,而是避免犯重大错误。”

情绪是投资的天敌 —— 旅鼠效应让你跟风,处置效应让你赚小亏大,损失厌恶让你承担额外风险。但反过来看,情绪陷阱也是 “超额收益的来源”:当多数人被情绪左右时,你只要能保持理性,就能在别人恐慌时买入,在别人狂热时卖出。

投资不是 “比谁更聪明”,而是 “比谁更能控制自己”。记住: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 “在机会来临时,你还有理性和资金”。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官方立场。Followme 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出任何保证,对于基于该内容所采取的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除非另有书面明确说明。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