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说几种特别有用的思维方式(2)

avatar
· 阅读量 621
前期写了一篇关于思维方式的文章,阅读量很低,没啥反应,这种文章确实没啥吸引力,虽然他真的有用。
不过这个话题,我还是会继续写下去,算是个老粉丝的回报。(我以后也会把文章发给我儿子看)
第二种思维方式是啥?
其实也好简单,我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我儿子八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对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为何我们居住的地方叫做地球呢?难道不是应该叫做水球吗?
当时儿子对我这么说,我非常诧异,马上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到:
因为我们人居住在地上,所以叫地球,但是地球上的水更多,如果我们和鱼一样生活在水里,不是叫“水球”更加合适吗?
儿子当时才5岁,震惊到我了。
我说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很简单吧,就是换角度去思考。
我们为何需要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为我们太受限制于自己的感受,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来的结论往往非常偏颇。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用?
你如果能从各种角度看问题,最终将会是一个360度角的模式去分析问题,那么你有可能会真的接近真相,至少是可以触碰到事实。(事实不等于真相)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大家发现没,现在很多新闻报道,老人经常碰瓷,不仅碰瓷,经常老人和年轻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找各种理由讹人,以至于老人从原本的弱势群体变成了强势群体。
在我居住的小区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小区业主别墅违建,城管过来要拆除违建,但是他们家里有老人,老人就在违建的地方一躺,结果城管的人不敢动了……违建就是拆不了。
这事情你怎么看?
站在你的角度去看,你肯定会发出人心不古,老人变坏了的感慨。
可是如果你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或者站在路上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可能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这说明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了。
你会不会觉得what fuck?
老人讹人还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何?
你们知道老人为何敢于讹人吗?
要知道从个人体力,健康,精力上来说,老人明显是弱势群体啊,为何弱势群体敢于单挑强势的年轻人群体呢?
因为有东西在背后给他撑腰,这个撑腰的就是文明和法制。
我小时候老人绝不敢这么去讹人的,因为如果讹人后,年轻人上去直接给他几大嘴巴子,老人能怎么办?
报警警察也不懒得理。
所以这个时候,老人很知趣的,惹不起,躲得起吧。
现在则不同,老人赌定你不敢动手,你如果敢动手,报警后,动手方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背后不是法律的进步吗?
还有一些年轻人是觉得如果自己动手了,那么可能大众会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去批判自己,或者确实心软无法对老人下得了手。

这背后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吗?

大家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告诉大家,老人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有恃无恐。

所以换角度去思考,你就有可能会触碰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永远停留在自己的情绪中去。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例子:
当时中央下达命令要围歼杜聿明集团,当时中央得到了情报,告知粟裕杜聿明可能从某条道路撤退,让粟裕做好部署。
当时粟裕在地图面前思考一天一夜,最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没有执行中央的命令,为何?
原因就在于粟裕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因为他站在杜聿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杜聿明绝不可能走这条路撤退,而应该走另外一条道路。
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杜聿明的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并且杜聿明还被俘,关进了功德林。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可是这里没有更深层次去说一下,知彼后应该做啥?
其实就是知彼之后,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
所谓的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就是这个方法。
当你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之后,你再去读历史,你就不会只有那么简单的善恶观,不会只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了。
给家举几个例子:
吴三桂在康熙年间,都60多岁了,为何要造反呢?
有很多人问,如果吴三桂不造反的话,就答应朝廷削藩,可以安享晚年吗?
其实答案是一定的,康熙才20岁左右,吴三桂已经垂垂老矣,怎么都熬死吴三桂了,让他善终是没啥问题的。
可是你知道吴三桂为何一定要造反吗?
安享晚年难道不香吗?
如果你站在吴三桂的立场去想想,你就知道了,因为他迫不得已。
他不造反死的更快,为何?
因为他搞不定他的下属,你吴三桂自己答应削藩,你荣华富贵到老了,我们这些人怎么办?
我们还没享福呢?
下属们一定不答应,如果吴三桂搞不定他的下属,哪怕他自己带着家眷跑到北京向康熙宣誓说,我对您忠诚着呢?
你以为有用吗?
屁用没有,下属造反,康熙一定会杀吴三桂全家。
你别不信,历史上这种事情多的是:
比如大英雄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就投降清朝了,清朝出去对郑芝龙可好了,但是不好意思,他的儿子郑成功可是宁可不投降的。
朝廷多次让郑芝龙去招降,但是无功而返,清朝失望之后,马上就咔嚓了郑芝龙。
你没有了利用价值,留着什么用?
所以郑芝龙当初的选择毫无疑问是非常失败的,换做你是郑芝龙,你觉得你怎么做好?
我觉得还是继续抗清比较好,去台湾做个岛主也好过掉脑袋。
清朝要的不是你吴三桂个人,要的是把云南的这个藩镇给撤掉,你搞的定不?
同样的案例,在《曾国藩》书中我看到了另外的例子: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手下的大将们开始筹谋着拥立曾国藩为帝,准备造反了。
朝廷也非常忧虑,你曾国藩手握几十万大军,威胁来了啊。
曾国藩确实不想反,又不想以后鸟尽弓藏,怎么办?
怎么搞定蠢蠢欲动的手下将领,怎么搞定忧心忡忡的朝廷,这就需要智慧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书,他是怎么去裁撤湘军的,怎么去平衡利益相关者的,这真需要智慧。
普通人恐怕第一步,裁撤湘军就出大乱子了。
再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我以前举过,就是安史之乱,你们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
为何安史之乱会闹得这么大?
要知道唐玄宗那个时代,中国可是好时代,老百姓生活富足,不是民不聊生的时代,这种藩镇造反,你以为会有一呼百应?
老百姓吃得饱饭,日子过得挺好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去造反的?
所以造反的都是藩镇的一小群利益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人都可能人心不齐的。
那么如果你是唐玄宗你会采取如何平叛的策略?
同时如果你是安禄山或者史思明你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如果我是安禄山或者史思明,要想下属团结起来跟我一起造反,只能是一个方法:
给他们巨大的好处,给钱,给土地,给官职,给女人……
这个好处一定要相当大,否则太平盛世有多少人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干?
所以安禄山造反的初期运行的很好,只要攻下城市,一定是把所有的财富都分给下属,下属们得到天大的好处的时候,战斗力会非常强。
如果你是唐玄宗,你会怎么平叛呢?
其实好简单:
守住潼关,以拖待变。
安禄山这群人都是利益捆绑起来的,打顺风战的时候,战斗力不错,但是一旦受阻,那么利益就变小了,抢不到更多的财富,内部就会开始动摇,由于又没有群众基础,他们的处境会越来越危险。
这个时候,再分化瓦解,叛军必然四分五裂,平掉就容易多了。
朝廷是拖得起的,叛军拖不起。

所以如果我是唐玄宗,一定会告诉潼关守将,坚守半年,半年之内不许出战,反正关中兵精粮足,耗个半年再说。

写了这么多,其实基本道理都非常简单,难的是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去用。
方法很简单,为何一般人都用不了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你自己的视角明显是有局限性的,你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那么一定会出现偏颇。
做交易也是如此,如果你是多头思维,你就会不断的去找看多的理由。
如果你是空头,你就不会不断的去找看空的理由。
其实你只需要稍微换一个角度:
如果我是多头,那么我站在空头的角度去思考:到底有什么理由支撑我去做空呢?这个做空的理由能打败你做多的理由吗?
这么去思考,你思路可能一瞬间就打开了,你会开始逐步逼近真相。
好了,就这么多,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可以接着聊。
用苏东坡的诗结尾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