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avatar
· 阅读量 914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责任编辑 | 张旖旎 
作者 | 路财主,扑克财经APP智咖
来源 | 财主的阵地
说明:本文为9月初发表过的文章,现经过重要的修改和完善再次发出。
 
观察1985-1999年的日本股市和2005年迄今的中国股市,你会发现二者具有相当高的相似性。
1985年,日本股市开始启动,日经指数于1989年末到达顶点3.9万点,此后一路下跌(当然中间有许多小反弹)到1995年上半年,股市再度启动一轮牛市,当这一轮牛市泡沫破裂,日本股市再次走上漫漫熊途。
 
2005年,中国股市开始启动,并在2007年末到达顶点6000点,此后一路下跌到2014年下半年(当然中间有许多小反弹),然后股市再次启动新一轮牛市。当这一轮牛市泡沫破裂,中国股市就此走上漫漫熊途直到今天。
 
股票指数变化的具体对比见下图: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数据来源:tradingeconomics.com
 
不仅仅是资本市场有着明显的时间差,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期,也在时间差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按照美元价值计算,日本经济增长最高速时段是在1952-1995年。在这44年的时间里,以美元计价的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7%;相比之下,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高速的时段,在这40年时间里,以美元计价的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2.3%。
 
——显然,以美元计价的话,1952-1995年的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比过去40年的中国还要高一点儿。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奇迹还没有超出日本经济奇迹的水平。
 
不管是资本市场指数变化,或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段,中国和日本之间,冥冥之中似乎隔着一个20年左右的时间差。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答案是:人口因素+债务因素
 
受《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启发,我一直有个非常强烈的观点——
长周期看,人口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至于技术水平、制度规则什么的,只是人口规模在社会自由度不同的基础上所衍生的花朵。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我这里定义的社会自由度,是指在满足基本社会秩序的前提下,社会经济的个体细胞(企业和个人)所拥有的自发思考、自由表达和独立行动的权利。不同人(企业)各自迥异的想法和行动,碰撞、组合、交叉、衍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新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合作模式,所谓的“经济”,就是一系列合作分工自然而然的结果。
 
100个人自由思考、表达和行动,产生的组合和分工,可能就是村庄经济;
1万个人自由思考、表达和行动,其组合和分工,可能是城镇经济;
100万人自由思考、表达和行动,其组合和分工,就有可能是大城市的工业经济;
3000万人自由思考、表达和行动,其组合和分工,就构成一个国家完整的产业链经济;
10亿人的自由思考、表达和行动,其组合和分工,就产生了当代繁荣的全球化经济。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最恶劣的做法,莫过于压制一个社会的自由度,如我们的某个邻居。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定义为人口大国,而中国的人口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如果不是长期的专制禁锢中国的社会自由度,中国应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相比之下,能从13块殖民地和300万人口起步,变成如今的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美国靠的就是自由度极高的基础上,不断的人口和领土增加。
 
至于日本,也长期位居世界十大人口国之列。二战之后,日本引入西方的社会制度,提升了社会自由度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性。人口基数庞大的日本,经过20多年时间,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样,中国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变了“全国只有一个脑袋可以自由运转”的状态,提升了社会自由度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性,人口基数更加庞大的勤劳聪明的中国人,经过30多年时间,很快就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自由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之内,社会整体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社会组织方式又足够有效,经济发展速度高低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更简单地说,是由15-64岁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及其认知水平所决定。
 
下图是中国和日本最近60年15-64岁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变化的情况: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数据来源:www.qqjjsj.com
 
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日本在1992年达到峰值69.92%,此后进入下降趋势;中国则是在2010年达到峰值73.75%,此后进入下降趋势——恰好存在着差不多20年的时间差。
 
这正是中国和日本经济存在着一个大约20年时间差的真正原因。
 
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段,正好是其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较高且逐渐上升和持平的时期——并不意外的是,另外一个东亚经济体韩国的崛起时段,也是其15-64岁人口占比逐渐上升的时期。中国当然也一样。中国的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在1970 年代中期开始上升,1981年超过60%,并由此一直上升到2010年的74%。
随着劳动人口占比拐点的到达,日本的经济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
原因并不难理解。
 
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让人的寿命逐渐增加,一个社会里老年人的比例将持续增加,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欲望水平逐渐降低,劳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经济增长再也没有那么强劲,而社会也变得更追求稳定和秩序。
 
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日本新出生人数一再创下1899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近8年来,中国连续放开“双独”、“单独”和普遍二胎政策,但中国出生人口也在一路下滑,特别是2018年出生人口,创下近60年新低。
 
如果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话,债务就是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这就要说到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模式的相似性了。
 
日本经济学者野口悠纪雄,在其《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他认为,日本经济在战后40年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借助于1940年代形成的战时经济体系(国家总动员体制,类似于计划经济),一小撮中央政府精英官僚有效掌控全国资源,大型企业往往由政府扶持,得到大量的信贷资源,并依靠军需生产而打下基础,然后开始生产民用产品实现快速增长,最后成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
 
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就开始快速上升,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1990年。
 
问题在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可以充分调配、动员全国的资源,实现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企业借助政府信用,不负责任地拼命借贷、拼命扩张,由此造成债务高企和经济泡沫持续累积,直到1989-1990年爆掉。
 
当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因为政府对于僵尸企业的隐性担保和体制性救助,阻碍了市场正常的出清和调整,这些企业尾大不掉,始终躺在国民经济里吸血,由此造成日本国内经济的持续萎靡
 
对比日本政府扶持的大型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相似性是不是很高?
 
从1989-1990年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开始,日本经济就进入去杠杆时间。到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但日本的去杠杆还依然没有完成。
相比之下,美国在2007-2008年房地产与股市泡沫之后,仅仅经历了2年的去杠杆出清过程,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就再次轻装上阵,从2009年开始已经历了迄今长达10年的经济扩张。

 

实际上,信用货币时代,为了避免债务危机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崩盘,美国和日本处理经济泡沫破裂的办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处理方法也都一样,只要是信用货币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政府都必然会采用这一种办法去杠杆:

第一步,政府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接管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合称“私营部门”)债务;
第二步,央行印钞购买政府债务,稀释全体居民财富,完成去杠杆。
 
下面就是1996年迄今日本政府财政结余/GDP的规模,一直都是负值(财政赤字),说明政府一直都在接企业的负债。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数据来源:https://www.ceicdata.com
 
——相比美国,日本去杠杆那么久去不掉的核心原因是:因为隐含有政府信用担保,那些大企业可以借到的债务规模,远远超出企业经营的正常水平,到1990年之后,这个规模已经实在太大太大太大……

 

泡沫经济破裂之后,这个超级庞大的债务,日本政府一时间接不过来,于是只能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通过政府借债和印钞来化解风险,但这也导致了日本大量僵尸企业一直存在,拖累了日本国内连续30年的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从2009年开始进入快速上升期,到了2017年升至历史最高,此后不得不进入债务去杠杆时间。
中国债务变化的具体文章见“2019,中国的债务水平到底怎么样?
目前,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仍然在继续攀升,政府部门的债务/GDP比例暂时还没有大规模增加,但最近这两年,大家应该已经无数次听到中央对待地方隐性政府债务的新闻和观点:走正路,堵邪路。
明面统计数据看,全球大型经济体中,目前中国的企业部门债务/GDP是全球最高,而政府债务/GDP却是全球最低。2018年底,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请着重对比日本)实体经济债务/GDP水平的对比见下图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图中绿色为政府部门债务/GDP,黄色为家庭部门债务/GDP,蓝色为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GDP,数据来源为BIS(国际清算银行),更新至2018年底
 
显然,除香港、新加坡等小型开放经济体之外,我们的私人部门债务在全球大型经济体里属于一骑绝尘,但政府部门的债务却低于G20中的其他所有经济体,2018年底仅有37%。

 

但,这并非实质。
所谓“私人部门非金融债务”,于中国而言,并非字面含义看上去那样。一般而言,私人部门的债务/GDP比例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消费能力高低的体现,中国的私人部门负债这么高,按道理来说,中国应该是绝对的消费主导型国家了?

 

但实际并不是。
例如,中国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的城投债务非常庞大,总计有几十万亿元,但在上述分类中被归类为“私人部门债务”,但显然嘛,这不是“私人部门更重要的是,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无比庞大,但主要都是大中型国企的债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8年底,包括城投公司债务在内,规模以上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债高达116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一,占非金融企业部门整体负债的95%,这个债务,在上述分类中全部被归类为“私人部门债务”,但很显然,在中国这不能简单划分为“私人部门债务”。

 

某种程度上说,以上债务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为政府隐性债务,这与20年前日本的大企业都带有政府隐性担保无比类似——最近这20年,从债务的角度来观察日本经济,就是把原来由政府隐性担保的债务,逐渐转变为明面上的政府债务。
那么,不用怀疑,中国未来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方式必然与日本一样——政府通过小步快跑的借债和印钞来持续化解金融风险,将那些根本不可能还上的所谓“私人部门”的隐性债务,逐渐转换成明面上的政府债务,政府逐渐接过企业的高杠杆……
下图就是1995年迄今,日本政府接过私人部门(包括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的过程——私人部门的杠杆率从接近300%一路降低到不足200%,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则从90%左右一路涨到目前的240%。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数据来源:tradingeconomics.com

 

日本沿用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却保有了传统儒家文明所强调的秩序、容忍、服从等文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非西方大国,成功建立起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经济规模曾长期在世界上位居第二。
 
过去40年,我们采用几乎同样的方式,复制了日本的经济成功,但,这种经济模式天生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中国经济接下来的过程,恐怕也是和日本一样。

 

最后,再给大家看一幅图,加深一下印象。
 
这是1990年、2014年、2025年和2050年四个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比(上面是日本、下面是中国),图中横轴蓝色表示男性占比、红色表示女性占比,纵轴则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占比。
20年前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多像?
 
直观对比中日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你是不是发现:
2014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与1990年的日本非常类似;
205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与2025年日本非常类似?
 
我想,你应该懂了。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www.followme.ceo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